據央視新聞報道,緬甸國防和安全委員會在7月31日宣布,組建新的聯(lián)邦政府以及國家安全與和平委員會。在新組建的政府中, 國家總理由吳紐梭擔任,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不再擔任總理職位。
當天早些時候,緬甸國防與安全委員會在內比都召開會議,會議決定從8月1日起解除全國緊急狀態(tài),不再繼續(xù)延期。
有分析指出,緬甸當局這一調整是在為今年12月的大選提前做部署。敏昂萊將在選舉中謀求繼續(xù)擔任政府領導人或武裝部隊總司令,從而鞏固權力。
一個月前,敏昂萊在首都內比都舉行的2025年和平論壇上確認大選時間。他強調,政府正在籌備一場自由公正的選舉,將為所有合格選民創(chuàng)造投票機會。
緬甸東北與中國云南省接壤,西北與印度、孟加拉國相鄰,東南與老撾、泰國交界,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。
該國有5130萬人口、135個民族,其中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%。華人華僑約250萬。全國85%以上的人信奉佛教,約8%信奉伊斯蘭教。
緬甸擁有錫、鎢、鋅、鋁、銻、錳、金、銀等豐富礦產資源,寶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。石油和天然氣在內陸及沿海均有較大蘊藏量。
盡管如此,緬甸長期存在政治爭斗、民族爭端和地域矛盾,導致資源分配不均、政策執(zhí)行困難,加上自然災害頻發(fā),嚴重阻礙其經濟發(fā)展。公開資料顯示,截至2025年7月,緬甸通脹率高達34%、76%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。
1948年1月4日,緬甸脫離英聯(lián)邦宣布獨立,并實行多黨民主議會制,但長期處于政治動蕩不安的狀態(tài),歷經多次政變、內戰(zhàn)以及軍政府統(tǒng)治。
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(lián)盟(簡稱“民盟”)在2015年11月贏得大選。
6年后緬甸國防軍接管政權,代總統(tǒng)敏瑞宣布全國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(tài),并將國家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。
全國緊急狀態(tài)至今已持續(xù)了4年半時間。在此期間地方武裝沖突升級,經濟崩潰,基礎服務癱瘓,地震救災受阻。緬甸與泰國、老撾接壤的“金三角”地區(qū)毒品和電信詐騙問題加劇,波及周邊國家?。
在上一個財年,緬甸GDP為793億美元,增長率2.64%。
外貿是緬甸經濟發(fā)展的重要支撐。該國通過出口石油氣、棕櫚油、天然橡膠等資源型產品維持貿易平衡,主要進口商品包括燃油、工業(yè)原料、化工產品、機械設備、零配件、五金產品和消費品。
目前,緬甸面臨美國政府高達40%的關稅威脅。7月9日,敏昂萊致信特朗普,要求將緬甸關稅稅率降至10%至2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