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評|給劉楚昕們多一點寬容和耐心

劉楚昕在漓江文學獎頒獎儀式上
今年5月,90后作家劉楚昕在漓江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深情發(fā)言感動了無數(shù)網(wǎng)友,也讓公眾記住了這位年輕人。正是因為這份熱度,讓他收獲了《泥潭》預售突破40萬冊的成績。在當下的文學圈里,這個銷量近乎天文數(shù)字,對一位新人作家來說,更是難以想象的奇跡。
身邊的朋友當中,有不少人對《泥潭》很感興趣,第一時間購買的也很多。但新書上市之后,據(jù)我的觀察,在社交媒體上很少有對這部作品的討論,就連在朋友圈里,好像也沒怎么見到有人發(fā)表讀后感。簡單地說,劉楚昕火了,但似乎《泥潭》并沒有火。
那么,這是不是因為作品本身的問題呢?首先要說的是,本人第一時間就購買了《泥潭》。盡管文學評論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,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——劉楚昕對待文學、對待寫作的態(tài)度是非常嚴肅、認真的。相信這也正是他獲獎的原因——在這個嚴肅文學日漸被邊緣化的時代,劉楚昕所擁有的赤誠之心,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。
然而,過高的公眾關注度又在某種程度上“妨礙”了這位年輕作家。一方面,他在頒獎儀式上的發(fā)言不僅真摯動人,也很通俗易懂?!霸竭^山丘,斯人不在”的故事,就算是不關心文學的網(wǎng)友,也一樣能感同身受。另一方面,《泥潭》就并不那么“好讀”了。不管是現(xiàn)代派的寫作手法,還是自然主義的作品主題,都意味著,作品是有閱讀門檻的。
尤其是在商業(yè)營銷方面,電商平臺密集投放的宣傳,都聚焦在劉楚昕的“深情人設”上,卻在有意無意間回避了《泥潭》畢竟屬于嚴肅文學范疇的事實。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,就是讓很多不明就里的讀者在匆匆讀了幾頁之后,就選擇了“棄書”。這種落差感,又讓不少感到“上當”的網(wǎng)友到網(wǎng)絡平臺上給出差評,進一步影響了《泥潭》的口碑。
其實,從本人的閱讀感受來看,《泥潭》更像是劉楚昕在文學創(chuàng)作生涯起步階段的練習之作,應該得到更多鼓勵而不是“挑剔”。萬事開頭難,特別是文學創(chuàng)作領域,很多大作家的處女作都稱不上“成熟”,但這并不影響他們?nèi)蘸笕〉米屖廊瞬毮康某删?。個體的生活經(jīng)歷和創(chuàng)作經(jīng)驗都需要積淀,作為90后作家,劉楚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問題在于,社交媒體讓他“一夜成名”,也為這位年輕人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。從這幾個月的訪談和自述來看,劉楚昕反反復復地強調(diào),自己“寫得還不夠好”,甚至已經(jīng)流露出深深的迷茫和困惑。比如在與媒體的對話中,他表示,“我必須寫出更高水平的作品,我才能對得起這個流量。但是可能嗎?打一個很大的問號。”
大家可以從中讀出劉楚昕的清醒和謙遜,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這種壓力又很可能束縛他的手腳。我們不希望,一位有潛質(zhì)也很努力的文學新星被外界過高的關注和期待“壓垮”。
而且,劉楚昕的困境不是個例。不管是文學還是電影,在當下的文藝創(chuàng)作領域,營銷都已經(jīng)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一部電影上映前,一本新書出版前,有沒有足夠多的“賣點”,能不能引發(fā)輿論場的熱議,能不能滿足公眾的情緒價值,都是最受關注的問題。作品與受眾見面后,平臺的打分、大V的引導、社交媒體的熱搜榜也成了“兵家必爭之地”。年輕創(chuàng)作者如果不能“一鳴驚人”,就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(nèi)泯然眾人。
2025年已經(jīng)過半,文學出版界普遍對“文學書賣得不好”表現(xiàn)出擔憂。不光是文學,隨著媒介環(huán)境的發(fā)展與變遷,當下的整個文化市場都在經(jīng)受時代浪潮的沖擊。但焦慮歸焦慮,市場應該形成的共識是,過度盼望“爆款”的投機心理、過于急功近利的商業(yè)營銷,只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。
年輕的“劉楚昕”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,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寬容和耐心。只有沉下心來,打磨好每一個文本、每一部作品,我們的文藝創(chuàng)作領域才能迎來真正的繁榮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自山西智睿祥新能源有限公司,本文標題:《馬上評|給劉楚昕們多一點寬容和耐心》
